“十三五”期間,文山市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主攻方向,實施“三創一育”,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農業綜合效益和產業競爭力,全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積極引導企業、單位、合作社等進行“三品一標”申報認證,采取加強宣傳引導、強化業務培訓、爭取財政支持等措施,打造農業產業發展新高地。
農業強:巴西菇年產值達1300萬
冬日的馬塘鎮塘子寨村蒙著一層薄霧,陽光透過霧氣照進文山市文祥巴西蘑菇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顯得一片祥和。由于入冬之后菇棚里已經沒有可以采收的巴西菇,工人們便圍繞著準備菌種和包裝訂單開始忙碌著。在菌種生產車間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在特制的接種箱里為已經完成高溫滅菌的袋裝小麥接種。據合作社的負責人汪祥飛介紹,準備菌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需要將營養豐富的小麥浸泡24小時,再經過煮透、冷卻、裝袋、高溫滅菌、接種,最后進入恒溫培養室培養三個月左右,才能開始使用。
文山市文祥巴西蘑菇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汪祥飛說,2013年合作社成立之初只涉及巴西菇的種植,2014年買了機器開始嘗試初加工,在“十三五”期間,合作社也從最初的市級、州級示范社到現在的國家級示范社,年產值達1300多萬元。如今,合作社形成了從菌種的研發到種植、生產、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同時,合作社還采取前期為群眾提供資金技術支持,后期以保底價格回收及吸納附近群眾務工的方式幫助群眾增收,每年預計帶動群眾增收1300萬元。“我們下一步就是擴大生產規模 ,爭取把現在的326個大棚增加到450個大棚、產量從1500多噸增加到2000噸、產值從1300萬到2000萬。”汪祥飛說。
農民富:萬畝馬鈴薯帶來“薯光”
在德厚鎮石榴紅村,村民陶保昌正在自家地里查看馬鈴薯長勢。由于前幾天出現降霜的情況,陶保昌的馬鈴薯已經被霜凍死了不少,但陶保昌并不灰心。他說,馬鈴薯是一種很頑強的農作物,雖然現在被霜凍死,但在后期的照料下也還能長出來,只是收獲時間會晚些。
看著地里綠油油的馬鈴薯苗,陶保昌告訴記者,從2017年起,德厚鎮開始種植馬鈴薯,最初大家都只是抱著嘗試的態度,他家當時種了10畝,沒想到馬鈴薯的畝產能達到3噸左右,單價也基本穩定在每市斤1至3元。現在陶保昌家種植面積已經擴大到了40畝,全鎮種植馬鈴薯的群眾也越來越多,小小的馬鈴薯為全鎮大部分群眾帶來了“薯光”。
記者了解到,2020年,德厚鎮共有11個村委會700余戶農戶參與種植馬鈴薯,種植面積達3.2萬畝,單價最高時達4元一市斤,共為農戶增收8000余萬元。今年德厚鎮再次擴大種植面積,預計種植4萬余畝。“我們這里是從2017年開始栽的,這個馬鈴薯也幫助了很多的農戶發家致富,已經基本形成了規模,農技站的工作人員也經常地這里指導。“文山市德厚鎮石榴紅村村民陶保昌說。
農村美:1500畝紅土變綠洲
冬天往往給人一種蕭條的印象,但在德厚鎮中銘柑橘種植基地卻仍是綠油油的一片,看上去十分美麗。文山中銘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羅潤芝向記者介紹,10月金秋,基地果子大量成熟時,果樹上掛滿了黃澄澄的甘平和紅美人、金燦燦小太陽般的美國柚,整個基地還飄著一股淡淡的清香,那時的基地才是最迷人的。
然而在以前,山上都是農用地,廣大群眾只能種玉米等作物。到了冬天山上只剩光禿禿的紅土。2017年,中銘公司正式入駐德厚,流轉了1500畝土地發展柑橘產業。同時,園區還以每天80元的工價雇傭農戶、建檔立卡戶入園務工,將果樹以株為單位承包給農戶管理,管理費每年每株10元,13戶承包的果樹農戶每年至少能獲得6萬元以上的收入。2020年13萬棵柑橘覆蓋住了紅土,群眾的錢袋子也鼓了起來。“到今年這個樹苗已經長大,一眼望過去看不見土了,同時我們還吸收農戶到我們的地里面務工,可以增加他們的收入。這個是一個又富又美的產業,不僅山綠了,農民的包包也鼓起來了。”羅潤芝說。
“十三五”文山農業產業成效顯著
據了解,“十三五”以來,文山市堅持走高原特色農業發展道路。在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發展以三七為主的中藥材、特色經作、山地牧業等高原特色產業。不斷探索現代農業新路、補齊農業產業短板、增強農業競爭能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全市農業產業發展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2019年,全市實現農牧漁業總產值36.99億元,同比增長21.67%;農牧漁業增加值23.16億元,同比增長22.19%;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504元,同比增長12.5%,全市糧食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經濟作物長足發展,畜牧業發展穩步推進,農村加工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為文山市鄉村振興及“十四五”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