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農”,從一粒種子開始。近年來,新疆高度重視種業發展,不斷提升育種創新能力,在立足區內,拓展全國市場發展戰略引領下,加快優良品種的推廣應用,全疆種業實現了高質量發展,有力支撐了全區農業的轉型升級。讓我們連線種子的研發、生產企業以及種植戶,感受一粒種子的成長。
科技賦能底氣足
2020年12月29日,在位于昌吉市三工鎮的九圣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九圣禾”)的生產車間,種子經過一道道自動化加工生產工序后,被轉運至成品倉。
“我們的自動化種子加工生產線每天的產能約為270噸。”該公司加工廠廠長駱世旭說。
相比少量的技術工人,九圣禾卻培養了一支擁有120人的科研團隊,并在海南三亞成立了九圣禾研究院,下設小麥、玉米、棉花研究分院,推動自主創新。
近年來,九圣禾圍繞“種子”做文章,通過搭建科研平臺,引進先進理念和技術、優秀人才和優質資源,形成了商業化、平臺化、數字化、精準化的研發體系,是全國玉米、小麥和棉花三大作物的種子研發、生產加工和營銷龍頭企業之一。
一粒種子的高度自動化生產流程,是科技賦能種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我們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等科研機構、高校建立科技合作關系,公司每年研發10個以上提質增效產品。”九圣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總經理高雪飛說。
2016年以來,九圣禾主持承擔了農業農村部、科技部以及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自治區科技廳等多個農業產業化項目,參加實施了“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七大農作物育種”重點專項東北、西南玉米育種,西北玉米小麥育種等重大種子工程項目。
目前,九圣禾擁有獨家生產經營權的品種達141個,獲得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40個,已擁有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發展后勁。
一粒種子是否優質,最終要靠產量來檢驗。九圣禾自主研發的小麥品種不斷刷新新疆冬小麥高產紀錄,其中,新冬41號中弱筋小麥品種2018年、2019年連續創造畝產800公斤以上好成績,九圣禾D1508冬小麥品種連續兩年刷新新疆冬小麥最高產量紀錄。
九圣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王愛華說:“科技強則種子強,種子強則農業強,九圣禾正向高科技種子企業目標邁進,讓越來越多的‘昌吉種子’走向全國。”
培育優品助增收
“2021年我們要生產1.2萬噸新冬60號種子,占我們制種產能的40%,大家這段時間辛苦一下,把設備里里外外檢修一遍,以保證后續制種。”2020年12月29日,在疏勒縣新疆九豐禾種業有限責任公司的生產車間里,該公司總經理張貴在給維修員工安排工作。
新冬60號小麥種子有嚴格的制種技術規程,要精選機經過三層六遍的分篩以及比重選,去雜去劣,才能提高種子的一致性。“主要是更換磨損活動配件,給配件打黃油。”這兩天,該公司加工班班長舍金祥和設備管理員阿卜杜開日木·阿木克會把設備拆解打開,進行檢修維護。
除使用加工設備精選外,新冬60號還要從種源的擴繁、收儲、生產等環節加強管理、嚴格控制。“制種主要靠‘三圃田’小麥良種繁育體系,做到種源明確、種性一致,加強田間管理,嚴格去雜去劣,使穗粒數達到35—40粒,千粒重43克以上。收割時,要使用專門的收割分選設備,單收單運單儲,防止倉儲混雜,生產環節可以根據客戶需求,進行包衣處理來壯耕壯苗。”張貴說。
作為優質中筋小麥品種,新冬60號生育期僅有241天,近年來,早熟和高產的特性讓新冬60號一躍成為南疆地區小麥種植中的新星,廣受種植戶青睞,種植規模每年翻一番,良種需求量快速增加,甚至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
“我們已經擴大了各地示范田、示范村種植規模,提高種子產量。”張貴說,該企業在疏勒、澤普、新和、沙雅、阿克陶等地建立育繁推廣體系,采用育繁推一體化聯合經營、“企業+農戶”“企業+合作社”訂單生產的模式擴大制種規模,為2021年推廣種植60萬畝新冬60號小麥儲備種源。
“目前,已進入種子推廣繁育的重要階段,我們還要狠下功夫,促進良種與良法相配套,提高小麥產量,激發農戶種植積極性。”張貴說,下一步,該公司將繼續深化與各地農口部門、種子公司的合作,從種子加工、銷售、生產以及技術服務等方面加大新冬60號的推廣力度,提高優質種子生產能力,更好滿足南疆地區農民對新品種、新技術的需求。
訂單種植有保障
剛剛過去的2020年,對于奇臺縣西北灣鎮柳樹河子村小麥種植大戶馮汝剛而言,收獲是沉甸甸的——這一年他家收入300萬元。小麥增產豐收讓他越干越有信心,2020年秋天,他又壓種了2650畝冬小麥。
“地里種的是優良品種新冬22號,2021年肯定又是一個豐收年。種地就得講科學,要選好品種才行。”馮汝剛笑著說。2019年,他種植了2000畝冬小麥,平均畝產683公斤,共收獲小麥1368噸。其中,70畝“雙減”示范地畝產779公斤,比前一年高出了84公斤。
種出高產田,這背后有何秘密呢?馮汝剛回答,柳樹河子村緊挨著沙漠,每年5月底到6月初受夏季干熱風影響,會導致小麥灌漿不足,秕粒嚴重甚至枯萎死亡。所以,小麥高產首先要選擇耐寒、抗倒、抗病的品種。另外,水肥一體化、精少量播種等技術的推廣應用也從技術層面保障了小麥產量的不斷增加。
“種地時常常會進入一個誤區,以為只要種子播得多,即使冬麥越冬時被凍了也能保證較高的成活率,但結果并不是這樣。”馮汝剛說。
是新冬18號、44號、40號,還是22號……種哪個小麥品種好呢?2009年,經過幾年摸索,馮汝剛準備更換冬麥品種,他一時拿不定主意,向奇臺縣高級農藝師王燕求助。最終,在專家的指導下,結合實際情況,他選擇了新冬22號小麥品種。
“2009年,我種植的700多畝冬麥共收入30萬多元,比上年增加10萬元,一下子就嘗到了甜頭。”馮汝剛說,這更堅定了他對科學種植的信心。
“以前麥子收回來都放在倉庫里,沒有固定銷路,麥子也容易返潮,年底一算賬,沒賺幾個錢。現在拿著訂單種麥,麥子在地頭就能交付給新疆金天山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育種用。質量有提升,價格才能有保障。”馮汝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