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業經營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當前農村改革三大重點與熱點。改革是法寶,通過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推進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流向鄉村,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實保障。今起,本報推出《農村改革進行時》專欄,報道各地區各部門扎實推進農村改革的做法、成效和亮點。
農村新報訊(記者徐思弘、通訊員陳櫻)昨悉,湖北農村承包地確權頒證登記工作基本完成,97個涉農縣開展確權工作,共確權家庭承包耕地面積6215.6萬畝,簽訂承包合同885.7萬份,頒發權證877.1萬本,頒證率達到99%。
堅持試點先行,高位推進,精準謀劃,健全機制,堅持查漏補缺,整改完善,湖北省農村承包地確權頒證登記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完善。確權給承包地頒發“身份證”,進一步明晰農村土地產權,農民普遍反映吃上了“定心丸”。2018年起,全省改革農業補貼方式,按照實測面積發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每年下撥50億元左右。武漢市黃陂區在完成確權工作基礎上,開展全國農村土地承包權有償退出試點,自愿退地農戶498戶,退出承包地1856.4畝。全省累計受理矛盾糾紛81886件,調解仲裁79554件,調處率97.2%。
適度規模經營穩步提升。全省建立縣以上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交易市場81個,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2400.8萬畝,30畝以上的規模經營面積1328.8萬畝,通過社會化服務托管面積1883.2萬畝。
新型經營主體蓬勃發展。目前,全省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3.1萬個、“六有”家庭農場3.7萬個、登記在冊的農民合作社9.9萬個、市(州)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3639個。全省家庭農場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農民合作社社員較非社員收入增加20%以上;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戶665萬戶次,吸納農民就業20余萬人,農戶戶均增收3830元。
“三權分置”實踐不斷創新。全省先后涌現出按戶連片集中耕種的“沙洋經驗”,經營權流轉的“華豐模式”,經營權托管的“雙豐收模式”,經營權拍賣的“湖山模式”,經營權“流轉+服務”的監利“畢利霞模式”,以及經營權抵押的“武漢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