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農安縣龍王鄉沙崗村旭日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工作人員正忙著將幾個池塘的水產品捕撈到一起集中越冬。“今年合作社在傳統養魚、養蟹的基礎上,還經營了2公頃蟹田稻,首次嘗試的海蝦淡養項目更是收益翻番。”水產養殖喜獲豐收,合作社理事長張殿明露出滿意的笑容,“品種好、產量高、技術優,僅養殖的收益就達到十幾萬元,明年我打算瞄準名特優品種,擴大養殖面積。”
通過發展水產養殖業帶動養殖戶增收致富,只是長春市漁業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十三五”期間,長春市漁業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推進結構調整,依靠科技發展綠色增養殖,提高水產品質量。在保持漁業穩步、健康發展的同時,有力地促進了全市農村經濟多元化和農民收入的提高,極大地豐富了老百姓的“菜籃子”。截至2019年年末,全市水產增養殖面積由2015年的38032公頃發展到43295公頃,漁業產值由6.0236億元增長到9.6855億元,農(漁)民年人均收入由25594元增長到31215元。
優質高效漁業的發展,離不開優良品種的增養殖與推廣。“十三五”期間,長春市不斷改進增養殖方式,優化品種結構,豫選黃河鯉、黃顙魚、達氏鰉、河蟹、南美白對蝦等名特優養殖品種不斷涌現,并逐步形成地方區域特色,水產品市場供求兩旺。隨著水產名特優新種類的苗種繁殖和增養殖技術在全市相繼取得成功,進一步提升了漁業品質,全市水產品總產量由2015年年末的2.75萬噸增長到目前的3.51萬噸。
改善漁業基礎設施,漁業功能日益完善,為休閑漁業提供了更多可能。目前,長春市重點建設的無公害水產品增養殖基地達到45處,省級水產品苗種基地達到5處,都市休閑漁業如雨后春筍般茁壯成長,垂釣點、垂釣專業村等遍及城鄉各處,休閑漁業初具雛形。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到2019年年末,全市休閑漁業面積已達7162公頃,產值達4.2924億元,休閑漁業成為長春市漁業新的增長點。漁業生產發展與區域特色產業相結合,產業融合進程有序推進。
作為餐桌上的美味,水產品安全備受關注。“十三五”期間,長春市各級漁業部門積極推進水產原(良)種、水生動物疫病防控、水產品質量檢驗檢測和漁業環境檢測體系建設,加強水產健康增養殖、無公害增養殖和標準化增養殖技術全面推廣。各級水產技術推廣部門建立起健全的市、縣(市)區、鄉三級培訓站,通過各層次的培訓提高農(漁)民素質。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市各縣(市)區已建立起水生動物測報點及環境監測技術機構,對主要增養殖品種、重要水生動物疫病進行監測,使重大增養殖病害得到有效防治。對主要江河、水庫及部分池塘的水環境進行跟蹤監測,對長春市水產苗種場和水產增養殖業的污染源進行普查,及時掌握漁業水域環境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