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市甘州區地處河西走廊腹地,居于古絲綢之路南北兩線和居延古道交匯點,素有“塞上江南、濕地之城”的美譽。近年來,甘州區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和農業基礎優勢,搶抓“一帶一路”建設機遇,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加快農產品“走出去”步伐,向“西”向“南”打開了海外市場。
農產品出口穩健發展
張掖市發年農產品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從事鮮活農產品出口貿易的省級農業龍頭企業,集特色瓜果蔬菜生產、收購、加工為一體,輻射帶動當地及周邊縣區20多個鄉鎮近2000戶農戶,種植3萬畝訂單農業,年產各類蔬菜20多萬噸,其中三成的農產品銷往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越南、緬甸、韓國等國。
在公司的蔬菜種植基地,記者看到負責人崔發年正忙著打電話對接近幾日的貿易訂單,400多名工人正加班加點栽植洋蔥和各類蔬菜,為今年下半年的蔬菜出口做準備。“今年,我公司已被哈薩克斯坦列入官方采購名單,還有深圳的幾家企業打算和我們合作出口‘甘味’農產品。”崔發年說,近年來,公司在穩步發展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同時,積極響應國家戰略部署,搶抓“一帶一路”建設機遇,瞄準中西亞國家和地區,大力推動以蔬菜為主的特色農產品出口,走出了一條內、外向型蔬菜產業綜合發展之路。自疫情發生以來,公司的洋蔥、辣椒等農產品持續銷往中亞等地,1至4月的出口貿易額達2000多萬元。
崔發年說,為了做大、做強農產品出口貿易市場份額,公司計劃新建10萬噸冷鏈物流出口基地,目前已建成庫容達4萬噸的冷鏈物流倉儲中心。基地建成后,公司年果蔬交易量將達60萬噸,不僅可以解決農產品的銷售難題,提高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還能保障國內外農產品市場的持續供應。
談起今后的打算,崔發年心里有一本賬:下一步,將大力發展林果經濟,做大做強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培育綠色有機農特產品,加大東南亞和歐洲的農產品出口量,帶動更多的地方企業走出國門。還要加大國外優質農產品的進口量,讓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紅利。
深度融入“一帶一路”
和崔發年一樣,來自福建省南平市的“80后”農民企業家鄭超將綠色海鮮菇種在了張掖的戈壁灘上。鄭超創辦的甘肅神農珍稀菇業有限公司2019年下半年投產運營,不到一年時間,就在西北五省的海鮮菇市場取得不俗的銷售業績,并將目標瞄準與甘肅鄰近的中西亞市場。
“張掖有大片的戈壁灘,地勢平緩、氣候適宜,自然條件適合農產品的種植,是國家級玉米制種基地,每年大量的玉米秸稈可用于食用菌自動化生產線的有機肥料,實現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鄭超說,在開拓中西亞市場的同時,公司將利用張掖便利的交通條件和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開發菌類主題文化體驗區等休閑觀光旅游項目,吸引海內外客商來張掖觀光旅游。
近年來,甘州區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東南亞、中東地區蔬菜供應基地為目標,推進內外貿易融合發展。著力培育龍頭企業,帶動全區農產品出口步伐,提升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引導企業做好綠色、有機、無污染農業及農產品認證,鼓勵企業主動使用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和各類產品質量認證,以生產規模的壯大、存量增量的增長、國家地理標識的影響,促進產業結構的實質性調整和市場競爭力的顯著提高,推動特色農產品進入中高端市場。
為加快農產品“向西”“向南”走出去步伐,甘州區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國內、國外各類展會,通過展會推介宣傳甘州地域優勢、自然環境優勢和農產品優勢。同時,主動邀請境外企業參加“張交會”等各類展會,提升甘州文化旅游、特色農業、農產品加工等產業優勢和對外知名度。目前,全區共有外貿企業80家,出口原料種植基地達15.8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