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AV免费,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免费观看的成年网站不下载,日韩~欧美一中文字幕

中文English
中國農業農村信息網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 > 全國信息聯播

“隴上江南”步履鏗鏘——隴南市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日期:2020-04-02 09:28 作者:洪文泉 陳多 來源:新甘肅·甘肅日報 字號: 【字號: 打印本頁

  春日,由省委宣傳部組織的甘肅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主題全媒體集中采訪團走進隴南。春雨淅瀝,花香撲鼻,青山綠水間春色滿溢。 

  這個被稱為“隴上江南”的地方,是全省乃至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

  貧困,一直是隴南發展最大的難題。2011年,全市貧困人口30萬,貧困發生率53%。山大溝深、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所有特征,在隴南幾乎都能一一找到,大山里的群眾一直“守著綠水青山過著窮日子”。

  貧困像一副千斤重擔,壓在隴南人的肩頭,也沉甸甸地壓在歷屆隴南市委市政府和廣大干部職工的心上。

  “決不能讓貧困阻擋發展,決不讓貧困代代相傳。”黨的十八大以來,隴南市委市政府把擺脫貧困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以“弱鳥先飛、至貧先富”的勇氣向貧困發起總攻,步履鏗鏘地探索出產業扶貧、電商扶貧、旅游扶貧等多條有效路子,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脫貧之路。

  電商扶貧: 

  山貨搭上時代快車 

  在隴南采訪,時常聽見這樣一句話:“讓空間上的萬水千山變網絡里的近在咫尺。”只有隴南人才明白,這句富有詩意的話語背后,是數萬干部群眾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開拓精神和夜以繼日、不屈不撓的奮斗故事。

  一直以來,綿延不斷的大山,不僅是隴南發展的最大制約,更是隴南群眾脫貧致富的最大障礙。“走斷了腿、磨破了鞋,走不出大山”,一度成為隴南群眾的無奈。

  怎樣才能在有限的資金和時間內打破空間壁壘?自脫貧攻堅開展以來,隴南敏銳地感知到了互聯網時代帶來的重大機遇——電子商務的運營模式剛好可以把隴南農特產品經營分散、品種多、規模小、產業鏈短的劣勢轉化為優勢。

  讓大山里的“甘貨”走出大山,讓大山外的市場連通隴南。2013年開始,隴南全力推動電商與扶貧深度融合,深化推廣“一店帶多戶、一店帶一村、一店帶多村”等帶貧模式,推進“六路帶動”機制,利用抖音、快手、火山等平臺,發揮網絡眾籌效益,電商成為解決貧困地區農產品“賣難”問題、幫助群眾增收的有效手段。隴南也因此成為“全國電商扶貧示范市”和“全國十佳精準扶貧創新城市”。

  成縣隴小南網貨供應中心的直播員徐蘭,幾年前還是個普通的農村女孩,依托公司搭建起的“隴小南成縣特產商城”和“隴小南特產供貨中心”兩個線上平臺,如今她每天坐在直播室里對著手機,就可以把兩三百件隴南土特產賣向全國各地。

  隴南市新近探索開發的“中央廚房 平臺配送”“直播帶貨”等新業態、新模式,在中西部偏遠地區得以試水市場,取得了很好的便民效果。截至目前,全市網店達到1.4萬多家,累計實現銷售額140多億元,帶動就業人數超過22萬人。

  旅游扶貧: 

  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隴南生態環境良好、自然風光多樣、人文歷史悠久、民俗風情獨特,造就了得天獨厚的旅游優勢,近年來成為旅游的熱門之地,全市旅游產業方興未艾。

  守住綠水青山,換來金山銀山。脫貧攻堅以來,隴南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搶抓美麗新農村建設機遇,整合資源,探索創新,全力推進鄉村旅游發展,不僅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而且提高了農民就業率,把“風景”變成了“產業”、將“美麗”轉化成了“生產力”,探索出了鄉村旅游助推精準扶貧的隴南模式。

  康縣長壩鎮花橋村村民卯張寶以前為了生活四處奔波,背井離鄉辛苦一年下來,往往只能勉強混個“肚子飽”。隨著康縣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看著花橋村慢慢變成了旅游景區,卯張寶果斷選擇回家創業。

  在幫扶干部的幫助下,卯張寶開起了農家樂,一年毛利潤就有十幾萬元。花橋村里的40多戶群眾,如今一半以上辦起了農家客棧,剩下一些不愿開客棧的群眾也開始在家里搞養殖、種植,把自家的土雞和新鮮蔬菜送到農家樂的廚房里,一道吃起“旅游飯”。

  如今的康縣,以“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花橋村為代表的342個美麗鄉村,也通過全域鄉村旅游的不斷發展,帶動貧困群眾不斷增收,形成了鄉村旅游發展與貧困戶增收相統一的格局。

  2019年,全市鄉村旅游接待人數1142.04萬人,收入28.8億元,鄉村旅游已經成為隴南的亮麗名片和脫貧攻堅的重要支撐之一。

  拆危治亂: 

  改善環境提振精神 

  對于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里的貧困群眾來說,“空”的是口袋,“缺”的是精神。煙熏火燎、殘垣斷壁,晴天兩腳土、雨天一巷泥的景象,是隴南大多數貧困村的標準景象。

  群眾沒有脫貧致富的信心,政策再好、產業再多,都是空擺設。脫貧攻堅進入沖刺階段,隴南市各級黨組織深刻領會、全面落實中央省委重大決策部署,把拆危治亂作為脫貧攻堅的一項新舉措。拆危舊房、治臟亂差,村莊的面貌大變樣,群眾的精神頭更足了,鄉村振興的基礎也更堅實了。

  禮縣羅壩鎮郭家村通過黨員干部帶頭、干部親屬表率、駐村干部督促,巧妙地將“拆”和“治”相結合,集中民意民智,就勢就地取材,按照村莊原有的形態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村子環境變了樣,去北京打工的外孫女回來都一個勁地夸贊。”村民楊暖心老兩口在駐村幫扶隊的幫助下,重新修整了住了大半輩子的老屋,種起苜蓿搞起了養殖,趁著最近春暖又盤算著硬化自家院子。屋外草綠花紅,屋內明窗凈幾,苦了大半輩子的楊暖心,終于過上了像樣的日子。

  在拆危治亂中,隴南市各級黨組織尤其是鄉村兩級黨組織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組織發動群眾,團結帶領群眾,共組建黨員突擊隊4500多支,帶動55萬多名群眾參與,形成了組織引領、黨群聯動、合力攻堅的生動局面。

  截至目前,已經累計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0萬多戶。同時,無人居住危舊房、廢棄圈舍、殘垣斷壁等安全隱患得到有效解決。

  不僅要更干凈,還要更便捷。配合拆危治亂工作,隴南因地制宜消除供水盲點和季節性缺水問題,累計解決180多萬人次的安全飲水問題,硬化通村路1.2萬多公里,行政村硬化路、寬帶和自然村動力電實現全覆蓋,讓廣大農村生產生活的基礎條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一組數字,可以看出隴南市脫貧攻堅最真實的變化:脫貧攻堅以來,隴南市貧困人口從2011年底的130.46萬人減少到3.69萬人,8年間減貧126多萬人。6個縣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56%,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621元提高到7734.2元。

  如今,走在隴南的大山里,看到的是更寬的路、更大的房子,聽到的是干部群眾齊心協力戰貧戰困的奮進故事。致富有產業、管理依托大數據,脫貧攻堅的步子越走越穩、越走越快,“隴上江南”的發展步履鏗鏘。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