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作為廣西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當前脫貧攻堅已到了決戰決勝的關鍵階段。在脫貧攻堅戰場上,一批又一批的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員下到田間地頭,依靠科技創新幫助當地村民脫貧致富。
這支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貼心人、好幫手的隊伍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貧困村科技特派員。近年來,我市共選聘4批次、1313人次的貧困村科技特派員,科技服務覆蓋全市421個貧困村。他們走村入戶,與貧困戶、種植大戶、養殖基地等對口掛鉤,開展科技示范、技術咨詢、技術指導、技術培訓等技術服務,有效加快了科技進村入戶的進程,有力支撐了扶貧產業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
到田間地頭做給農民看
“我們不怕苦累,想搞養殖,但沒技術。”這是上林縣澄泰鄉新聯村貧困戶向科技特派員廖曉光吐露的心聲。
在新聯村深入調研后,廖曉光依托科技特派員肉牛肉羊、家禽、生豬養殖服務團隊的技術力量,多次邀請專家到新聯村開展技術示范指導、培訓等服務,不斷提升農戶的技術水平。新聯村規模最大的養殖場建起了生態養殖示范基地,通過科技研發和引進新技術,該合作社農戶勞務創收達9萬元,3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年分紅13.6萬元,村集體經濟分紅7.3萬元。
以示范基地帶動輻射周邊,廖曉光深入各養殖場進行技術培訓和推廣,服務足跡遍布上林縣6個鄉鎮,一項項新技術在貧困村里慢慢“生根發芽”。“讓科技成果和知識轉化為廣大農戶增收致富的‘法寶’,是我作為科技特派員最大的心愿。”廖曉光說。
目前,像廖曉光這樣投身田間地頭的科技特派員,在全市421個貧困村都能看得到。科技特派員對貧困戶進行實地指導和開展種養技術培訓,培養了一大批農村科技人才,促進了一批涉農企業家、鄉土人才的成長,激發了廣大農民學科技、信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的熱情。
“作為直接服務于農業生產終端的一支科技服務團隊,科技特派員隊伍打通了科技進村入戶的‘最后一公里’,將農業科技成果直接帶到田間地頭。”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說,2016年以來,全市科技特派員累計為貧困村引進示范推廣優新品1071個、先進適用技術904項,極大地提升了科技成果推廣效率和擴大了覆蓋面。
院士專家組團領著農民干
現在,在南寧各個鄉村,無論是青壯年勞動力還是婦女,甚至是老人,都忙著學知識、學科技。
11月19日,由廣西獸醫研究所、廣西農業農村廳、廣西科技廳等部門聯合舉辦的“院士下鄉助力特色產業脫貧攻堅”扶貧活動在馬山縣古寨瑤族鄉古棠村開展。養殖科技專家針對當地特點,就竹鼠養殖、管理等相關知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講解,不時有村民向專家提問,村民與專家一問一答互動交流場面很是活躍。
“感謝專家為我們傳授養殖技能,現在我們養殖的竹鼠長勢很好,增收有希望了。”該村一竹鼠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潘自平說,“這樣的科技種養講座很有意義,百姓是‘久旱逢甘霖’,感謝院士專家、科技特派員帶來的科技新風。”
“農業產業的發展面臨一定的技術風險,尤其是對于抗風險能力較差的貧困戶家庭,這樣的風險很可能是致命的。”科技特派員藍金紅說,科技特派員絕大多數是在產業技術上有專長的農業科技人員,他們在技術上的優勢可以很好地幫助貧困村和貧困農戶降低產業風險,為村屯特色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近年來,我市從自治區、市、縣、鄉四級選派農業專業技術人員、企業技術骨干、農村致富能手等科技人員到貧困村擔任科技特派員,開展產業發展咨詢、實用技術 馮梓劍指導及培訓等,開展實地技術服務2.3萬次,舉辦農業實用技術培訓4193場次,極大地激發了南寧農村創新創業活力。
用科技支撐帶著農民賺
科技特派員劉筱瑾充分利用自有加工企業和銷售渠道的優勢,在邕寧區蒲廟鎮華康村、廣良村兩個貧困村建立種植示范點,以加工驅動的訂單生產模式帶動邕寧區蒲廟鎮、那樓鎮、百濟鎮等鄉鎮發展黑皮花生、淮山、火龍果、百香果等特色產業1000多畝,通過科學種植,村民可實現收入8000元。
科技特派員葛松榮在賓陽縣黎塘鎮雙義生態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主持實施“吳江村科技扶貧蔬菜種植示范基地建設”科技項目,解決了胡蘿卜爆裂、畸形等問題,產量質量、商品率大大提高。項目帶動貧困戶48戶人均增收903.8元,輻射周邊村鎮種植16500畝。
科技特派員劉紀霜在服務隆安縣布泉鄉巴香村時,主持申報了“隆安縣巴香村貓豆高產栽培技術應用示范”項目;科技特派員劉曉明在隆安縣都結、布泉等貧困村引進旱藕新品種南藕1號、2號品種,開展實施“南蔬旱藕新品種新技術推廣與應用”項目……
在鄉鎮村落間,科技特派員打造了農民田間學校,建立了科技特派員示范基地,培育了科技示范戶,形成了“科技特派員+合作社+試驗示范基地+示范戶”的推廣體系,在富民增收中的作用不斷凸顯。近年來,我市共支持科技特派員實施專項項目33個、其他各類項目42個;直接服務農戶已達17.6萬人;服務當地農村合作組織926個。點面結合的服務方式,既滿足了廣大群眾對技術的共性需求,又有針對性地服務了重點關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效滿足了貧困地區的不同技術需求。
對于許多科技特派員們來說,所幫扶的鄉村早已成了他們的“第二故鄉”,但這還遠不是終點,大家紛紛表示:只要貧困村需要,只要農民需要,就會將更多的農業科技成果帶到田間地頭,用科技支撐扶貧產業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