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河堤望家園,一片蘆葦一片水,如今是生態大公園。離開黃河灘建設新家園,住洋樓也不忘黃河灘……”
一曲河南墜子《黃河灘》,唱出了濮陽黃河生態保護和遷建給灘區群眾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然而歷史上,黃河水患也帶給人們太多的災難。
“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過去幾乎成為黃河的常態。黃河河南段作為典型的“豆腐腰”,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河道形態復雜,更是黃河中下游治理的重中之重。
如何讓黃河成為造福河南人民的幸福河?連日來,跟隨2019“走進黃河”采訪團的腳步,記者走進蘭考東壩頭、封丘黃河灘區等地,感受如今黃河沿線人民的幸福生活。
昔日風沙地,今朝紅色游
11月10日下午,蘭考縣東壩頭鄉張莊村焦裕祿精神體驗基地里,代表著“韓村的精神,秦寨的決心,趙垛樓的干勁,雙楊樹的道路”的四面紅旗代表隊,正在激烈地進行翻淤壓沙、獨輪車運泥的治沙競賽。“在這里,我們不僅體驗了治理風沙的艱辛,更感受到了焦書記帶領蘭考人民戰天斗地的革命精神。”來自鄭州的游客王先生感慨道。
1855年,黃河銅瓦廂決口。這次決口,徹底改變了黃河的走向:不僅奪淮入海700多年的河道再次北歸,借大清河入渤海,更形成了九曲黃河上的最后一道彎——蘭考東壩頭。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濤風簸自天涯。采訪團走進東壩頭,看昔日黃河的歷史苦難滄桑,傾聽人間治理風沙的奇跡。
黃河蘭考段只有25公里,卻是決口最多的地段。據《蘭考縣志》記載,從1171年到1949年的近800年間,蘭考段決口達143次之多。加上蘭考地勢低、地下水位高、含堿量大,風沙、內澇、鹽堿就成了蘭考數百年來的“三害”。
如何治理黃河和恢復生產,是擺在蘭考人民面前的生存難題。新中國成立后,毛主席于1952年和1958年兩次視察東壩頭,更是提出了“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偉大號召。
做調查,摸家底,查風口,探流沙,冒雪走訪,問計于民……1962年冬到達蘭考后,焦裕祿就開始治理“三害”。475個日夜里,焦裕祿幾乎走遍了每個公社和生產大隊,帶領人民找出了治理“三害”的良方:翻淤壓沙(堿),然后栽上泡桐。這種被焦裕祿形象地稱為“貼上膏藥,扎上針”的方法,不僅有效治理了風沙,泡桐日后更成為民族樂器的重要原料,被群眾親切地稱為“焦桐”。
50多年過去了,張莊不僅摘掉了貧窮的帽子,更奔走在幸福的康莊大道上。
幸福路兩旁,裝飾古樸的店鋪開門迎客,印有花生糕的招牌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三五成群的婦女聚集在張莊布鞋的手工坊里,一針一線納起千層底;春光油坊的芝麻油飄出陣陣醇香,彌散整條街道……
張莊只是蘭考的一個縮影。多年來,蘭考人民利用先進的技術,不僅將黃河化害為利,引黃灌溉更是助力發展,黃河真正成了造福蘭考的一條金河,黃河大米、黃河鯉魚成為蘭考的特色產品。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站在東壩頭遠眺黃河,浪花飛卷、風聲呼嘯,雄渾壯闊之感油然而生。而身后的黃河大堤,就像一條綠色長城,變成了蘭考人民的生命安全線、抗洪保障線和旅游生態線。特別是張莊和東壩頭黃河灣風景區等紅色旅游點相繼運營,九曲黃河的最后一道彎,變成了群眾游玩休閑的網紅打卡地。
曾經黃河灘,幸福新李莊
九曲黃河最后一道彎,南岸是蘭考,北岸是封丘。跨河而過,我們繼續探尋黃河岸邊的故事。
由于地處黃河“幾”字形最后一道大拐彎處,封丘縣李莊鎮大部分區域位于灘區內,22個行政村、人口4.6萬,就有18個灘區村、人口4萬余人。
灘區內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資源匱乏、信息閉塞、交通不便,群眾生活更是困難重重。如何改變這種現狀過上幸福生活,李莊人一直在摸索和抗爭。
2014年11月,我省啟動“三山一灘”扶貧重大戰略。隨著黃河灘區遷建工程正式實施,李莊鎮的張莊、姚莊等10個村莊5973戶21519人被列入我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試點,戶數和人數均占到了全省試點的近一半。除了兩批試點外,通過2017年、2018年兩個年度工程,全縣10.08萬灘區群眾將告別“水窩子”,過上新生活。
軍令已下,戰鼓雷鳴。如何才能堅持以高質量黨建推進高質量遷建,既吃透上級政策,又了解群眾愿望,走出自己的特色呢?封丘人在思考和嘗試,“我們是為群眾辦事的,為何不聽聽他們的意見呢?”
每戶簽名選出“十聯戶”代表,“十聯戶”代表推舉產生“百聯戶”代表和遷建理事會,黨小組建在“十聯戶”或“百聯戶”上,每個“十聯戶”中有一名黨員,黨支部、村委會、理事會、聯戶代表等組成大聯動網絡。
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這樣產生的“聯戶代表”制度,不僅解決了灘區遷建難題,更大大提高了群眾的參與度和滿意率。全程參與、管理、監督,灘區遷建讓群眾自己當家、自己做主,李莊鎮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遷建道路。
正是在群眾的參與和監督下,移民新家建設得有模有樣。一幢幢樓房錯落有致,一排排庭院各具特色。道路干凈整潔,醫院、銀行、學校、幼兒園、公園、商業中心等設施一應齊全。占地30畝的河安公園、2公里長的景觀渠綠化帶,已經成為群眾早晚散步游玩的好去處。
記者走進李莊新區深入采訪,看到這里不僅外在環境和配套設施比以前好多了,就連屋內設施也十分先進。“入戶電梯、天然氣、自來水、中央空調、熱水器等,以前在老村連想都不敢想。”談起搬遷后的新家,李莊鎮后辛莊村39歲的王春平一臉滿足。
更讓王春平高興的是,自己在新星制衣廠找到了工作,每月工資2000元,孩子在家門口的李莊鎮第一小學上學,丈夫也可以安心在外跑運輸了。
搬遷只是第一步,讓老百姓留得住、過上好日子才是最終目的。在占地1500畝的李莊農民經濟特色園區,30棟12萬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基本建成,河南億德隆、車易捷等汽車后市場產業及新星制衣、愛貝服飾加工等9家勞動密集型企業,吸納安置就業3000余人,真正實現了搬遷群眾家門口就業,助力灘區群眾脫貧致富。“目前我們已經搬遷入住了2萬多人,剩下的2萬余人也將在明年陸續入住,到那時我們李莊就能全部過上幸福新生活了。”李莊鎮鎮長封洪亮說。
黃河安瀾,國泰民安。站在新的起點上,加大黃河生態治理,推進灘區居民遷建,讓沿黃群眾在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分享機遇、共享成果。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如今,黃河從水患頻仍到惠澤民眾,正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