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氏縣瓦窯溝鄉古寨村,貧困戶黃懷敏正在獼猴桃園里忙活。“這些多余的側芽要掰掉,只留下強壯的一枝,積攢力量開花結果。”他一邊給記者示范,一邊介紹,“這片獼猴桃樹栽種兩年了,去年已經掛果,明年是盛果期,到時候坐在家里就可以數鈔票了。”
黃懷敏家掛著文明誠信家庭“文明戶”的牌子,他的信用等級是A級,又是文明戶,通過金融扶貧小額信貸免息貸了5萬元,在自家院子里搭棚子種植了2萬棒香菇,又種了16畝獼猴桃、一畝桫欏樹,在桫欏樹下套種中藥材,他正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幸福生活。
古寨村村民萬吉祥是文明誠信家庭“標兵戶”,他通過金融扶貧小額信貸發展蘭草種植,成為盧氏首屆“百佳脫貧示范戶”。他成立了蘭草種植合作社,帶領更多的貧困群眾一起種蘭草脫貧致富。
“盧氏縣主導產業是果、牧、菜、菌和旅游,為了引領貧困群眾積極發展主導產業,縣里抽調了3000人,用3個月時間,對8.7萬戶貧困戶進行了信用評價,具體評價指標有144項,根據不同的得分,評為A、2A、3A、4A四級,對應地可獲得財政貼息貸款5萬元、10萬元、15萬元、20萬元。如果被評為文明戶、標兵戶,可增加貸款5萬元。”盧氏縣金融辦主任常新紅說。
有了主導產業支撐和信用評價體系保障,盧氏縣政府和金融部門聯合,抽調縣、鄉、村人員,成立了縣級金融服務中心、鄉級金融服務站、村級金融服務部三級服務隊伍,解決了金融扶貧“誰來干活”的問題。
“因為有了產業和信用的保證,所以貸款給了誰、貸款做什么有的放矢,所有審批按流程,4個工作日貸款到位,客戶經理與村干部聯合辦公,讓貧困戶從申請到獲批貸款,只跑一次銀行就可以了。”盧氏縣農村商業銀行金融扶貧部總經理劉洋波說。
為了防范金融風險,省農業信貸擔保有限公司、省中心企業擔保集團和盧氏縣政府共同介入,通過三級擔保共同分擔風險,即盧氏縣農商銀行10%、盧氏縣政府20%、省農業擔保公司50%、省中心企業擔保集團20%,形成“四位一體”的模式。
在盧氏縣東明鎮澗北村,依靠金融扶貧貸款,新建的德海菌業香菇菌棒廠日產香菇菌棒8萬袋,不僅解決了周邊200余名群眾就業,還在盧氏縣12個鄉鎮建扶貧產業基地,搭建1100多個香菇、蔬菜大棚,帶動2000多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金融扶貧的理念是以產業帶動脫貧為主導,把扶貧小額信貸精準用到貧困戶發展生產、有效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特色優勢產業,以產業發展激活金融扶貧,以金融扶貧支撐產業發展。”三門峽市扶貧辦主任王耀文說。
在“盧氏金融扶貧模式”的引領下,三門峽市立足資源優勢,圍繞特色農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持續穩定投入金融扶貧資金,促進了當地特色產業“裂變式”發展。2017年以來,累計投入金融扶貧資金15.45億元,發展林果種植24.55萬畝、中藥材種植25.58萬畝、食用菌種植1.91億棒、設施農業6915畝。
“引來金融扶貧貸款這股源頭活水,三門峽市基本實現了貧困群眾穩定增收脫貧。2018年脫貧人口53731人、103個貧困村,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年底的14.8%降至2018年年底的2.23%。”三門峽市市長安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