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關于印發《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
第十一個五年規劃(2006—2010年)》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農業機械管理局(中心、辦公室),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機局、黑龍江農墾總局農機局:
為了貫徹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2006—2010年)》精神,結合農業機械化發展實際,我部組織編制了《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2006—2010年)》。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附件: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2006—2010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二〇〇六年八月二十八日
附件:
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2006—2010年)
序 言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時期,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2006—2010年)》是在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貫徹實施《農業機械化促進法》,準確把握新形勢下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要求和發展態勢基礎上編制的重要的行業規劃,是指導“十一五”期間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本規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機械化發展全局,順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對農業機械化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認真總結“十五”期間農業機械化發展成就,科學分析農業機械化發展形勢,提出了“十一五”時期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發展格局和主要措施,突出了宏觀性、戰略性和政策性。
一、發展成就和環境條件
(1)“十五”時期農業機械化發展成就。“十五”是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進程中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農業機械化法律保障和政策扶持體系逐步完善,農業機械化發展速度、質量和效益同步增長,農業機械化支撐農業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十五”期間,我國農業機械化為加快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產業化、現代化進程,促進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貢獻。
——農業機械化法規體系建設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進展。《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頒布實施,確立了農業機械化的法律地位;《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確了農業機械化主管部門對拖拉機的安全監督管理職責;農業部頒布了有關農業機械化管理的5個部長令、42個行業標準和一系列規范性文件;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相繼出臺或修訂完善了《農業機械管理條例》和有關配套規章。從中央到地方,一個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已初步形成,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進入了有法可依、依法促進的新時期。
——國家扶持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政策有了新突破。中央出臺了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政策,對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購置農機具給予一定的補貼,并逐步加大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力度和范圍,調動了農民發展農業機械化的積極性;《收費公路管理條例》進一步明確了農機跨區作業免費通行政策。政府引導扶持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有機結合,構建了以農民投入為主體的多元化農業機械化發展投入機制。
——農業機械裝備總量持續增長,結構不斷優化。“十五”農業機械裝備發展的預期目標提前實現,2005年底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6.8億千瓦,比“九五”期末增長了31%。農業機械裝備結構進一步優化,大中型、高性能、新型農業機械發展迅速。依靠科技進步,農機工業優勢企業的發展取得了快速發展,產品集中度提高,種類日益增多,質量不斷提高。農機產品產銷兩旺,進出口增加,優勢產品競爭力增強,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農業裝備生產大國。
——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不斷提高。2005年,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36%,比“九五”期末提高了3.6個百分點,有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了40%;小麥機收水平達到76%,基本實現了全過程機械化;水稻生產機械化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機收水平達到34%,比“九五”期末提高了18個百分點,機插秧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勢頭;玉米、大豆、棉花、甘蔗、油菜、馬鈴薯等作物及牧草生產機械化取得了新進展;保護性耕作面積持續擴大。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的提高,有效促進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
——農業機械化關鍵技術與裝備的研發推廣應用取得顯著進展。國家及地方有關部門加大了農業機械化關鍵技術和裝備研制開發的扶持力度,推動了農業機械化部分“瓶頸”環節技術和技術集成問題的解決。水稻種植和收獲兩個關鍵環節的農業機械化技術和裝備研發取得突破,玉米收獲機械化技術日臻成熟,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和配套機具研發取得重大進展。一批科技含量高、適應性強、性能穩定可靠的農業機械化新技術、新機具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
——農機服務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協會和中介服務組織等各類農機服務組織迅速成長和壯大,農機服務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服務機制不斷創新。農機銷售、作業、維修三大市場日益興旺,農機服務收入已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以跨區作業為品牌的農機作業市場不斷擴大,跨區作業已由小麥機收擴展到水稻機插秧、機收,玉米和馬鈴薯機收等環節。農機作業服務范圍進一步擴寬,從產中向產前、產后延伸,從種植業向畜牧業、農產品產后處理及加工拓展。農機社會化服務促進了農業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和效益,增強了優勢農產品競爭力。
——農機管理規范化進一步加強。通過貫徹實施《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有關法律法規,推進了農業機械化管理依法行政的進程。農機安全監理、駕駛培訓管理、維修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安全監理、教育培訓、試驗鑒定、質量認證、投訴監督工作進一步規范。農業機械化信息服務、宣傳工作邁出了新步伐。
——農業機械化對外交流合作不斷增強。開展了對東盟等國家的農業機械化技術培訓。農機鑒定及質量認證工作已經走出國門,加快了與國際接軌步伐。利用外資的規模進一步擴大,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世界各主要農機生產企業在我國設立合資、獨資公司,國內國外兩種資源相互補充,促進了農機產業優化升級。實施農機“走出去”戰略,與國外政府、民間、企業的交流與合作向多層次、更廣泛的領域擴展。
“十五”時期取得的成就,為“十一五”農業機械化更快更好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面向未來,農業機械化發展正站在新的起點,向新的高度闊步前進。
(2)“十一五”是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重要機遇期。“十一五”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生產力,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這一時期,農業結構調整將不斷深化,專業化生產規模將不斷擴大,現代生產要素將進一步替代傳統生產要素,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中所占份額會越來越大。同時,農村城鎮化進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將進一步加快,對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需求更加迫切。這些都對農業機械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目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加大力度扶持“三農”的能力和條件。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收入增加,農業機械需求持續增長,市場供求兩旺,農機工業的發展和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也為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來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農業機械化發展面臨著最好的發展環境。“十一五”是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整體上由初級階段跨入中級階段的關鍵時期,也是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的重要機遇期。
在前進的道路上,農業機械化發展還存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面臨著新的挑戰。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不發達,農業勞動生產率低,農業機械化整體水平不高,還不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農業機械化發展任重道遠。農業機械化區域發展不平衡,裝備結構不合理,新技術、新機具試驗示范推廣任務相當艱巨;農機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品技術含量較低,品種不全,質量和性能不穩定;農機服務組織化程度還較低,社會化服務規模不夠大,不能適應農機服務產業化發展的要求;農業機械事故隱患較多,農機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購買力較低,政府扶持力度尚不能滿足廣大農民購機的迫切需求;能源和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幅度大,農機作業成本上升,成為影響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不利因素。
面對機遇和挑戰,我們必須要有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寬廣的世界眼光,牢牢把握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立足科學發展,著力培育市場主體,完善發展機制,正確運用有利條件和成功的經驗,充分調動和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努力化解不利因素,開創農業機械化發展新局面。
二、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3)指導思想。“十一五”時期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農業機械化促進法》,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用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機械化發展全局,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發展現代農業為著力點,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節本增效為核心,著力提高農業機械裝備水平、改善裝備結構,提升重點作物、關鍵環節機械化作業水平,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農業機械化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在發展中要堅持六條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發展農業機械化的積極性。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把解放和發展農業生產力,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作為發展農業機械化的出發點和歸宿。按照建設現代農業的要求和市場需求確定農業機械化發展方向,發揮農民在農業機械化發展中的主體作用,尊重農民自主選擇權,保護其合法利益,通過政策促進、示范引導和效益推動,讓農民充分享受農業機械化發展帶來的成果。
——堅持統籌協調,實現農業機械化快速、高效發展。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立足大農業,發展大農機,服務新農村。進一步優化農業機械裝備結構,因地制宜,突出重點,著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正確處理發展速度與質量、效益的關系,當前與長遠的關系,農機與農藝的關系,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的關系,地區之間互動發展的關系,統籌謀劃,梯度推進,協調發展。
——堅持科技進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立足國情,把推進重要農時、重點作物、關鍵生產環節機械化技術發展作為農業機械化科技戰略重點,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立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體系,形成自主創新的基本體系構架和機制。通過政策引導,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在大力提高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集成創新能力和原始創新能力,加快科研成果的應用轉化,提升農業機械化技術水平,促進農業集約化、現代化。
——堅持持續發展,創建人與自然和諧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新模式。以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發展節水、節油、節肥、節種、節藥和資源綜合利用的農業機械化技術及設備,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產安全的新型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村循環經濟發展。
——堅持依法促進,推進農業機械化規范、健康發展。全面貫徹實施《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及有關配套政策、法規,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農業機械化政策法規體系,落實好支農惠農政策。全面履行政府部門職能,依法行政,規范市場行為,興農護農,建立和維護良好的農業機械化發展環境,保障農業機械化健康發展。
——堅持改革開放,開創中國特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新局面。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充分發揮市場在農業機械化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提高農業機械化資源配置效率,建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長效機制。統籌農業機械化的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加強農業機械化對外交流與合作,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4)發展目標。根據建設現代農業的總體要求,綜合考慮未來五年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趨勢和條件,“十一五”時期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總體目標是: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邁上一個新臺階,整體進入中級階段,有條件的地區率先進入高級階段,實現速度、質量、效益同步增長;農業機械化對農業和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綜合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為實現2010年全國農業勞動生產率比2000年翻一番提供支撐。
——農業機械裝備總量穩步增長。農業機械總動力預期達到8億千瓦,農業機械裝備結構進一步優化,適應結構調整、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農業機械裝備在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
——農業機械化水平明顯提高。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預期達到45%,重要農時、重點作物、關鍵生產環節及糧食主產區機械化取得重大進展,防災、抗災、減災能力進一步增強。
——農機服務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農機大戶、多種形式的農機服務組織不斷發展,服務模式不斷創新,服務功能不斷增強,服務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農機服務市場進一步規范。
——農業機械化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應用水平明顯提升。逐步推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業機械化技術和具有競爭能力的先進適用、安全可靠、價格合理的農業機械產品。
——農機安全監管能力明顯增強。農機安全管理法規體系進一步完善,農機監理裝備建設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措施進一步落實,農業機械事故死亡人數下降10%以上。
三、區域發展重點
(5)優化農業機械化區域發展格局。按照因地制宜、經濟有效、保障安全、保護環境、突出重點的原則,圍繞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和各地特色農業經濟發展,結合資源稟賦和農業區域化、標準化、產業化、機械化、市場化、服務社會化要求,推進不同區域農業機械化發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格局。
——東部地區、大中城市郊區和有條件的農墾地區。在繼續提高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的基礎上,積極為發展外向型農業、城郊型農業和觀光農業服務。重點發展種養業主要產品的生產、產后處理及加工、保鮮、分級、儲運機械化,為技術密集型、附加值高的農產品和出口產品提供裝備和技術服務。大城市郊區要發展適應都市型農業多功能特點的農業機械化。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實現農業機械化,加快現代農業建設。
——中部地區和糧食主產區。重點為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做大做強糧食產業提供農業機械化支持。進一步鞏固、提高小麥生產機械化水平;全面推進水稻生產機械化,實現機插和機收的快速發展;逐步推進玉米收獲機械化,通過擴大示范,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為實現玉米生產全過程機械化奠定基礎;積極推進大豆生產的全程機械化;大力發展飼料青貯和秸稈綜合利用機械化,為推進農區畜牧業發展和農業循環經濟提供農業機械化服務。
——西部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該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要與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相結合,與草原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相結合。努力提高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農產品機械化、草原建設和草場改良機械化、環境友好型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機械化,以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機械化。積極開拓農業機械化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空間,把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形成農業機械化支持優勢農產品產業化,農業產業化帶動農業機械化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
建立健全區域間相互促進、優勢互補的協調互動機制。打破行政區劃局限,促進農業機械化生產要素的區域間流動,鼓勵和支持各區域間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發達地區對口支援欠發達地區,形成全國協調平衡發展的格局。
四、主要發展措施
(6)進一步完善農業機械化發展政策法規體系。全面貫徹《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加快配套法規和地方法規建設。落實《農業機械化促進法》規定的扶持措施,爭取對農機工業的技術創新給予財政支持政策,對農業機械化科研開發和新產品制造實施稅收優惠政策,對從事農機服務的收入給予稅收優惠政策,完善農業用油財政補貼政策。根據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積極爭取加大農業機械化投入。
繼續落實和完善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政策。“十一五”期間,要進一步完善補貼辦法和補貼機制,強化落實措施,鞏固補貼成效,提高補貼效益。繼續擴大農機購置補貼的范圍和規模,按照突出重點和兼顧特色的原則,向優勢農產品集中產區傾斜,向重點作物關鍵環節傾斜。加強補貼機具的質量和使用情況監督,規范管理,陽光操作,做到政策宣傳到位、服務措施到位、監督管理到位,確保補貼實惠真正落實到農民手中。
充分發揮財政投入的引導、整合、帶動作用,吸引社會資金和民間資本對農業機械化的投入,形成以農民為主體的多元化、多渠道農業機械化發展投入機制。
(7)積極推進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與應用。按照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持發展、引領未來的要求,不斷提升農業機械化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實現關鍵技術的突破。積極配合和參與國家重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充分發揮其龍頭作用,構建農業機械化自主創新體系平臺。支持鼓勵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開展技術創新,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科研機構為支持力量,產學研相結合的農機科技創新體系。
大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在注重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同時,努力提高集成創新和原始創新能力。加快農業機械化“瓶頸”技術的研究,精選一批急需發展、技術基礎較好、經過努力能夠率先突破的關鍵技術群,組織力量重點攻關。繼續開展主要糧食作物生產機械化成套技術裝備的研究,逐步解決玉米收獲技術、雜交稻及超級稻高速栽植技術,推進播種、收獲機械的多功能化;加強優勢經濟作物機械化技術與裝備的研發,努力實現棉花、根莖類作物、熱帶作物、溫室作物生產機械化關鍵技術設備的突破;積極開展機械化節本增效技術和秸稈資源化綜合利用機械化技術的研究,開發節水、節肥、節種、節藥、節油等資源節約型的機械裝備和應用技術;加強農業機械化軟科學研究,重點加強農業機械化發展戰略、促進政策、技術路線、農業機械化貢獻評價體系、科技創新體系與機制等研究,為農業機械及其應用技術的研究提供理論指導,為農業機械化發展重大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加快先進適用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推廣應用。重點推廣水稻生產機械化技術、適合不同類型區的保護性耕作技術、玉米收獲機械化技術、機械化旱作節水技術、農作物秸稈飼用加工利用技術、油菜生產機械化技術、薯類生產機械化技術、畜禽養殖及廢棄物處理技術、草原建設與牧草生產機械化技術、高效低污染植保機械化技術和農機節能技術。通過試點示范,加強培訓指導,擴大推廣范圍,逐步實現普及應用。
(8)大力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發展。堅持市場化、社會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和完善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適應家庭承包經營和現代農業要求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以農機社會化服務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走中國特色農業機械共同利用和高效利用的發展道路。
大力發展農機服務組織。鼓勵農業生產經營者共同使用、合作經營農業機械,支持農機大戶的發展;積極引導各類新型農機服務組織發展,實現規范化運作;引導有一定規模和服務能力較強的農機服務組織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形成農機社會化服務龍頭組織;大力發展農機作業中介服務組織,嚴格資格認定,規范中介行為;促進農業機械銷售、作業、維修等服務市場發展,培育和壯大市場主體,形成農機服務新的增長點。
努力創新農機服務模式。充分發揮市場資源配置作用,逐步形成以市場為導向,服務為手段,融示范、推廣、服務為一體的多元化的新型農機服務機制;創建農機服務品牌,進一步做大做強農機跨區作業,提高組織化程度和集約化水平;進一步增強農業機械化管理部門的服務能力,完善各項服務措施,提高信息服務水平,促進農機服務的社會經濟效益不斷提高。
(9)強化農業機械化管理和技術支撐體系建設。深化農業機械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職責明確、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農業機械化行政管理體系。堅持依法行政,科學行政,較好履行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的政府職能,努力提高農業機械化管理水平。
加強農業機械化標準制定和執行工作。按照農業機械化標準體系框架規劃和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的要求,重點制定涉及農產品質量和安全的農業機械作業質量標準和試驗鑒定標準,進一步加強農業機械化標準的宣傳和貫徹執行工作。
加強農業機械試驗鑒定、質量認證及投訴監督工作。貫徹落實《農業機械試驗鑒定辦法》等有關規定,嚴格農業機械鑒定機構的資質管理,規范鑒定證書和標志的發放和使用。依法開展農業機械產品先進性、適用性、安全性、可靠性鑒定,為農民選購先進適用農業機械提供依據。加強農業機械認證體系建設,擴大認證業務,推動強制性認證、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自愿性產品認證工作健康發展。健全農業機械產品質量投訴監督機制,加大農業機械產品質量、作業質量、售后服務質量的監督管理力度。深入開展打擊假冒偽劣農業機械產品的活動,維護農業機械生產者、經營者、使用者合法權益。
加強農機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工作。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建立農機安全生產的長效機制。完善農機安全監理法規,健全農機安全監管體系。規范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農業機械及駕駛員的管理,嚴把安全技術檢驗關、駕駛員考試關,提高農業機械技術狀態和駕駛員操作水平。抓好重點農時季節的農機安全生產,減少農業機械事故,防范重、特大農業機械事故發生。加強農機監理裝備建設,強化農機安全監督管理手段。開展農機安全宣傳教育和創建“平安農機”活動,提高農業機械駕駛操作人員的安全意識。加強農業機械維修管理,提高維修質量,保護農民合法利益。
加強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按照強化公益性職能、放活經營性服務的要求,深化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機構改革,進一步明確職能、理順體制、優化布局、精簡人員、充實一線、創新機制,逐步構建充滿活力的多元化新型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體系。以試驗示范基地為依托,為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提供公益性農業機械化技術的示范、推廣和培訓等服務。
加強農業機械化信息服務和宣傳工作。進一步加強中國農業機械化信息網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機械化信息網建設,構建農業機械化信息平臺。整合信息資源,完善信息搜集、整理、發布制度,為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免費提供信息服務。充分發揮各類媒體的作用,廣泛深入地宣傳農業機械化,形成全社會關心、參與和支持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氛圍。
(10)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在進一步發揮市場引導和政策扶持推動作用的同時,實施項目帶動,促進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大力發展糧食產業機械化工程。繼續實施國家優質糧食產業工程“現代農機裝備推進項目”,通過加強基礎性建設,推進以生產全過程機械化為主攻方向的糧食產業機械化,促進良種、耕地等核心要素的生產潛能的有效發揮,增強糧食生產的技術集成和標準化應用能力。
繼續實施保護性耕作示范工程。通過項目實施,完善不同類型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因地制宜地建立技術模式,推廣適用機具,強化技術培訓。技術與機制創新并重,逐步建立長效的示范推廣機制,推動保護性耕作從試驗示范階段轉入推廣階段。
加快實施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項目。重點抓好水稻主產區的機械化栽植、收獲技術的示范推廣,實施優質水稻區域機械化生產服務中心建設項目和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示范推廣項目。加強農機和農藝結合,以規范化育秧和機插秧為突破點,完善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體系。通過項目的示范、引導,以點帶面,梯度推進,促進水稻生產機械化快速發展。
擴大實施機械化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基地建設項目。以北方旱作區為重點,以提高天然降水的有效利用效率和效益為目標,示范推廣機械化旱作節水技術與裝備,在此基礎上逐步擴大實施范圍,促進旱作節水農業的發展。
積極發展特色農產品生產機械化項目。根據不同地區特色農產品生產要求,積極搞好機械化技術試點示范,促進特色農產品機械化的發展。
大力推進資源節約型農業機械化項目。發展節水、節油、節肥、節種、節藥和資源綜合利用的農業機械化技術及設備,努力提高農業投入的品質和效率,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服務。加強農村機耕道路、農機具停放場庫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為農業機械化發展提供保障條件。
(11)進一步提高專業技術隊伍素質。開展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業機械化技術培訓,進一步完善農業機械化教育培訓體系。努力推進農業機械化重點學科建設,提高農業機械化高等教育質量和水平。加強對農業機械化專業人員的在職培訓和農機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培養高技能專業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開展對農民機手的生產經營技術培訓,使他們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力量。
(12)提高農業機械化行業對外開放水平。加強對外技術合作與交流,引導國內農機企業同國外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積極利用外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優化國內農機制造企業結構、提升技術水平。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農機企業“走出去”,到境外投資辦廠,帶動產品和服務出口。加強農機產品對外宣傳和推介,擴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農機產品出口,提高我國農機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鼓勵境外農業機械化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擴大互利合作和共同開發。
《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2006—2010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時期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要規劃。全行業要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振奮精神,努力工作,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為實現“十一五”農業機械化發展目標,開創中國特色農業機械化事業的新局面而努力奮斗,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做出新的重大貢獻!
主辦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承辦單位: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
網站識別碼bm21000007 京ICP備05039419號-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7559號
網站保留所有權,未經允許不得復制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