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完善品種管理制度 滿足農業發展需要
10月13日上午,農業部就十八大以來種業改革創新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局長張延秋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我們以貫徹新《種子法》為契機,從建立和完善制度入手來綜合施策,滿足農業發展需要。
長期以來,在品種的選育、審定方面,存在著“三多三少”問題,即高產品種多、優質專用品種少,糧食作物品種多、經濟作物品種少,資源消耗型品種多、綠色節約型品種少。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以貫徹新《種子法》為契機,從建立和完善品種審定制度、登記制度、品種權保護制度三項制度入手來綜合施策,滿足農業發展需要。
第一,改革品種審定制度。一是大幅度減少審定作物種類,由28種減少到5種;二是開通品種審定綠色通道及聯合體試驗;三是簡化同一生態區引種程序,由審批改為備案;四是修訂品種審定標準,按照綠色優質、高產穩產、特殊專用分類制定品種審定指標。這些措施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發揮市場作用,多設路燈,少設路障,多出品種,快出品種,出好品種,來解決目前存在的品種“三多三少”問題。目前成效已經顯現。2016年,品種綠色通道及聯合體試驗參試品種達到1.1萬個,是改革前的3倍,接下來將會有更多的新品種供農民和市場選擇。
第二,啟動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制度。今年上半年,農業部出臺了《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辦法》,發布了第一批29種非主要農作物登記目錄、品種登記指南,建立了品種登記信息平臺。這一制度的實施,使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的推廣有了“身份證”,強化了市場監管,鼓勵了新品種選育,保護了農民的利益。目前,農業部已發布了3期品種登記公告,共公告品種649個,這項工作大大調動了科研單位和企業對經濟作物新品種選育研發開發投入的積極性。
第三,強化知識產權保護。一是繼續擴大保護范圍,2012年以來,我們新發布了兩批保護名錄,列入保護名錄的植物種屬增加到138個;二是完善快速審查機制,品種審查周期比以前縮短半年以上,最快1年半完成授權;三是啟動《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修訂,研究建立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擴大保護范圍,提高原始創新保護水平。2016年新品種保護申請2523件,授權1937件,分別是2011年的2倍、8倍;申請量、授權量均居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成員第一位。
我們相信,隨著新《種子法》的貫徹實施,我國農作物品種管理將邁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相關新聞
- 關于當前我國種業形勢以及打好種業翻身仗相關情況介紹 2021-02-22
- 2020年天津國際種業博覽會即將舉行 2020-10-14
- 國家現代種業提升工程項目建設運行管理座談會在京召開 2019-11-01
- 2019年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工作要點 2019-02-25
- 農業農村部:我國實現“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 2018-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