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AV免费,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免费观看的成年网站不下载,日韩~欧美一中文字幕

中文English
中國農業農村信息網

當前位置:首頁 > 公開 > 農事指導 > 2018年

2018年青稞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日期:2018-05-07 09:05 作者: 來源: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 字號: 【字號: 打印本頁

農業農村部小宗糧豆專家指導組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青稞(裸大麥)是青藏高原及其周邊高海拔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根據地理環境和生態條件,種植區域大致分為河谷盆地臺地、草原溝坡雨養旱地、高寒偏草甸農牧過渡帶和海拔相對較低的偏濕溫農林交錯帶等。前兩個產區為傳統主產區,生產比較穩定,后兩個產區因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種植面積比重較小。隨著生產技術進步和傳統飲食習慣改變,目前青稞總體處于供求平衡狀態,部分地區由于產業化發展程度較低、外銷不暢,制約了青稞生產穩定發展。為促進青稞穩定發展,確保有效供給,農業農村部小宗糧豆專家指導組會同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提出2018年青稞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一、河谷盆地臺地產區

  本區主要包括藏南“一江兩河”中部和藏東“三江”流域河谷,青海的海南臺地旱作及非飽灌區和海西南盆地灌區,四川甘孜州雅礱江流域的甘孜、新龍等地河谷,以及甘肅天祝縣金強河谷等。西藏海拔30004000區域,周邊省份海拔20003000區域,特點是地勢平坦,日照長、輻射強,降雨量少、蒸發量大,生產技術成熟、單產水平高,但也存在多年連作、糧草比不平衡等問題,應在穩定面積的同時,著力推進產業化開發和貿易流通,促進外銷,避免過剩積壓,提高種植效益。青海的海西南盆地為全灌溉產區,外向商品生產特征明顯。西藏和川甘河谷為補充灌溉產區、“糧草雙豐”要求較高。

  (一)調整結構,合理輪作。本區青稞比重約占農作物種植面積的2/3以上,長期連作導致品種混雜退化嚴重,草害嚴重、病害頻發,土壤板結、養分失衡。應積極推進青稞與春小麥、油菜、蠶豌豆、馬鈴薯等作物輪作,逐步推行“豆薯類或油菜—小麥—青稞”三年輪作制度和“豆薯類或油菜或小麥—青稞”兩年輪作制度。

  (二)因地制宜,選擇良種。根據各地生態條件和生產水平,科學選用良種,避免未經試驗的跨區引種。

  (三)集墑滅草,精細整地。播前深耕灌水、集墑滅草。播前2周左右,西藏河谷產區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青海的海西南盆地在3月中下旬,引水透灌。施肥后大中型拖拉機深耕25厘米,隨犁噴藥進行土壤處理、滅除雜草防治地下害蟲,耙耱粉碎坷垃,壓墑待播。

  (四)科學配方,施足底肥。按照“重基少追”原則,提倡一次性施足底肥。基肥在耕前深施,除每畝施用普通農家肥1000公斤以上或純羊糞600800公斤外,西藏河谷產區每畝施用“專供復混肥”30公斤或施用磷酸二銨與尿素各1215公斤,青海的海南臺地旱作及非飽灌區和海西南盆地灌區每畝施用磷酸二銨1525公斤、尿素5公斤。播種時每畝隨種施尿素23公斤。為防倒伏,西藏河谷產區也可按現行習慣每畝預留尿素56公斤、硫酸鉀23公斤,在分蘗—抽穗期酌情追施;青海的海西南盆地可在苗期每畝追施尿素5公斤左右。全生育期化肥每畝施用量,西藏河谷產區不超過30公斤、青海的海西南盆地35公斤左右。

  (五)種子包衣,合理密植。種子精選后,選用適宜種衣劑進行機械包衣或人工拌種。每畝基本苗西藏河谷產區20萬—22萬株、青海的海西南盆地30萬—35萬株,每畝播種量西藏河谷產區1415公斤、青海的海西南盆地1820公斤,全部采用機械化播種。

  (六)適期播種,力爭全苗。西藏的“三江”流域和“一江兩河”中部流域東部的山南雅魯藏布江沿岸等海拔3600以下產區和青海的海西南盆地海拔25002800產區,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種。“一江兩河”中部流域中部的拉薩河谷海拔35503900產區在4月中下旬播種。年楚河谷與雅魯藏布江沿岸等海拔3800以上產區,在5月上中旬播種。若土壤墑情不足(田間土壤含水量低于17%)時,應先灌后播、寧晚勿旱。適播期內,采用機械播種并加施種肥,播種深度34厘米,田邊地頭種滿種足,不留死角,播后耙耱壓實。出苗后及時查苗,發現缺苗斷壟及時補種并酌情(11心后)灌溉促(出)苗,確保苗全苗齊。

  (七)科學灌溉,合理追肥。青稞全生育期正常灌水34次。西藏河谷產區一般在34葉期灌頭水,5葉后期至拔節前后灌二水,孕穗至抽穗期灌三水,灌漿初期灌四水。降雨較多年份或地勢低洼易積水田塊,二水與三水可酌情合為一次,并可免澆灌漿水以防倒伏。西藏河谷產區在頭水后、青海的海西南盆地產區在二水后、中鋤前,用播種機或面施鋤埋方法進行追肥,以防養分揮發燒苗。青海的海西柴達木盆地在拔節前化控防倒,在抽穗至開花期葉面噴肥兩次。

  (八)耕化結合,控草防病。在播前開展深耕、土壤處理等方式滅蟲防草,并結合種子包衣防病基礎上,在澆灌前兩次水后,及時進行中耕除草。根據田間雜草發生情況,選用合適除草劑防除野燕麥與闊葉雜草。進入蠟熟期后,及時拔除條紋病和黑穗病等種傳、土傳病害病株,種子田更要及時去雜,既保證品質,也防止病害、草籽傳播與再繁殖。

  (九)及時收獲,顆粒歸倉。成熟后及時收獲,并盡可能使用收割機或聯合收割機,杜絕久熟不收、慢收慢打、久堆不脫的習慣,要做到隨收隨脫、及時晾曬,防止蟲蛀、霉變和穗發芽等,確保顆粒歸倉。

  二、草原溝坡雨養旱地產區

  本區包括藏東和藏南介于江河谷地和草原之間(俗稱中間地帶)的坡溝旱地,以及藏西(阿里)的零星農田,迪慶、甘孜、阿壩、甘南、海北農牧交錯地帶和海東高位山旱地等雨養區。其中,西藏產區海拔高度38004100,周邊省份產區海拔高度27003400。藏東、藏南和海東掛坡田多,其他區域以草原荒漠地為主,日照、降雨、輻射、蒸發與河谷盆臺灌區相似,但氣溫相對較低、無霜期較短。因為地勢偏高,基本靠自然降水耕種,掛坡田更要等雨播種,干旱、霜凍、冰雹等自然災害頻繁,中低產田比重大,單產水平偏低。改善生產條件、優化生產技術、提高單產水平是本區的主要任務。

  (一)因地制宜選良種。根據各地生態條件和生產水平,科學選用良種,避免未經試驗的跨區引種。西藏地區可根據海拔高度不同合理選用品種,迪慶產區多雨偏濕,可繼續推廣“短白青稞”“長黑青稞”等當地品種。

  (二)根據墑情定播期。藏區從北向南在3月底至4月中下旬,利用降雪積雪“搶墑”播種。西藏中部旱地和掛坡田等“欠墑”產區,根據當地天氣預報在初雨前兩周左右(即4月底至5月底)播種,確保與降雨匹配。

  (三)科學施用肥料。按照“重基少追”原則,除每畝施用普通農家肥800公斤或純羊糞600公斤外,每畝加施“專供復混肥”25公斤以上或施磷酸二銨1015公斤、尿素5公斤左右,隨深耕一次性施入,生長期原則上不再追肥。

  (四)推廣種子包衣技術。做到“不包衣、不下種”。播前選用合適藥劑進行種子包衣,并盡可能采用自動化機械包衣,保證種子包衣質量。沒有機械包衣條件的地方,要嚴格按照種衣劑使用說明書要求,采用人工拌種。

  (五)深耕機播保全苗。按照預定播期,播前用拖拉機深耕一次,并選用合適農藥噴灑處理土壤,防除地下害蟲和雜草,并反復耙耱壓實。盡可能用播種機播種,避免因撒播與畜力條播造成出苗率低。適當提高每畝播種量至1620公斤,并增施尿素2公斤

  (六)科學防治病蟲草害。苗期選用合適藥劑噴霧防除野油菜、灰灰菜等雙子葉雜草。苗期至抽穗前選用合適藥劑噴霧防除野燕麥等禾本科雜草。在麥蚜發生初期選用合適殺蟲劑防治。

  三、高寒偏草甸農牧過渡帶糧草兼收產區

  本區包括全區域各大牧區邊緣向農區過渡地帶。其中西藏(藏北、藏西及山南浪卡子等縣)產區海拔42004500,周邊省份各產區(如玉樹、果洛和瑪曲、若爾蓋、色達、理塘等州縣)海拔34004000。該區地勢高、臨草甸、雨雪多,土壤水分較充裕,但氣溫低、無霜期短,霜災頻繁,籽粒成熟度不夠。青稞栽培主要以增加飼草為目的,種植傳統早熟品種,氣溫偏高年份也收籽粒補充口糧。根據各地生態條件和生產水平科學選種,避免未經試驗的跨區引種。示范推廣早中熟品種。玉樹州玉樹市、囊謙縣等地推廣黑色青稞品種。改撒播為畜耕機播(馬拉播種機),合理施用磷、鉀肥。

  四、偏低海拔偏濕溫農林交錯帶秋播產區

  本區主要包括藏東南(林芝市與昌南三縣)和迪慶、甘孜(康定、雅江、巴塘、鄉城、稻城、得榮等)、阿壩(馬爾康、小金、金州等)、甘南(舟曲、迭部)等橫斷山脈區域峽谷農林交錯帶。本區種植面積不大、地理分布較散,水熱條件相對較好,但條銹病流行,春播青稞受害嚴重。近10年試改種冬播青稞,病蟲害減輕,增產明顯。應適當恢復擴大冬播青稞面積,提高良種化程度,提升自給水平。



附件: